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好! 欢迎来到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中国)官方网站

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电话:400-123-4567

您的位置: 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 >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办成国际一流论坛”海内外文保专家满怀期盼赴盛会

发布日期:2023-10-17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将于8月19日在大足区盛大开幕。这一文物保护领域的国际盛会备受业内人士瞩目,海内外重量级文保专家相聚一堂,聚焦“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石窟寺保护”这一议题,势必贡献一场智慧交融的巅峰文化盛宴。

  8月18日,应邀出席论坛的海内外嘉宾们如约来大足报到。他们当中,有一百多名石窟寺保护领域的学者专家,这次带着学术报告满怀期待而来,希望在大足分享学术、研讨技术、形成共识、推动合作、凝聚合力,共同提升全球石窟寺保护能力,为石窟寺这一人类的文明遗产延续生命,让它们留存下一个千年。

“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办成国际一流论坛”海内外文保专家满怀期盼赴盛会(图1)

  能够参加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文保专家们均倍感振奋、颇为期待。大家精心准备赴会,希望通过共襄盛举,使得首届论坛达到预期效果,真正开好头、起好步,今后能接续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办成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一流学术论坛。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金华认为,在大足举办的“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是认真落实习总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国家文物局“十四五”至2035年石窟寺保护专项规划的重要工作。“这次论坛聚焦气候变化下的石窟寺保护,凝聚各方智慧和力量,探讨新形势下的石窟寺保护发展需求。我相信,通过此次论坛,将进一步促进交流,加强合作,极大地推动石窟保护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国石窟寺保护研究工作的国际影响力。”王金华说。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方云教授是国内从事岩土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工作的重量级学者,他欣喜地看到,在科技部、国家重大专项计划和国家文物局的引领和支持下,近年来我国石窟寺保护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整体保护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对于举办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方云感到振奋,“本论坛为国内同行进行石窟寺保护的成果的交流和国际合作提供了一个优质平台,祝愿论坛越办越好,期盼本论坛能够成为文物保护领域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论坛。”方云说,本次论坛聚焦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石窟寺保护,主题鲜明,切合石窟寺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相信通过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可以将先进的保护理念、先进的保护技术、先进的保护装备和先进的保护材料,更好地与传统保护技术相融合,促进石窟寺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激励同行为中国和世界的石窟寺保护努力奋斗。

  “很荣幸来大足参加论坛。”辽宁有色勘察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兰立志表示,希望借机了解和学习到更多的应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前瞻性石窟寺保护技术。在兰立志看来,气候环境变化是难以预测的,但气候变暖已成共识,而从地质作用原理可知,气候环境变化归根结底是温湿度的变化,物理和化学风化的持续变化会加速石窟的风化,“在这样的环境下,石窟风化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现象,人类所能做的就是针对影响石窟风化的环境因素,对石窟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以减缓风化速率,帮助文物延年益寿。”兰立志举例,云冈石窟的防护棚、龙门石窟的窟檐、大足石刻治水工程,属于预防性的保护措施;敦煌壁画的修复、承德石质文物修复等工作,针对几何形态可移,颜色可变的残存部位进行保护性修复,都是延年益寿的治疗措施。不过,兰立志提醒说,石窟寺保护要“由专业人员干专业的事,不是穿白大褂拿手术刀的人就是外科医生。”要在尊重探讨古人第一思维和做法的基础上,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辩证地分析和研究预防性保护措施的实用性和可行性。“我坚信,经过有志于石窟寺保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无论气候环境如何变化,借用敦煌人的话,再让石窟传承一千年。”兰立志对本次论坛成功举办充满信心。

“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办成国际一流论坛”海内外文保专家满怀期盼赴盛会(图2)

  在全球气候变化下,如何克制威胁石窟寺文物生命的水害、风化病害、岩体失稳等共同“大敌”,文保专家们长期以来运用多学科手段,开展了诸多丰富性、原创性的研究和行之有效的实践,取得了沉甸甸的成果。这次他们携带最新的石窟寺保护工作成果参加论坛,与国内外同行们一道分享思考与经验,希冀为全球石窟寺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兰州大学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谌文武教授长期以来从事岩土质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这次来大足,他准备了一个题为《不同环境下甘肃省典型石窟渗水机制及防治技术研究》的论坛报告,分享他的团队在开展甘肃省石窟寺水害防治方面积累的成功技术。谌文武介绍,在长期的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的综合作用下,石窟寺发生出大量不同类型和程度的病害,威胁着其安全保存和长久利用。因地质条件、水文环境、气候环境差异的影响,病害类型多且机制复杂,治理由水分运移而产生的病害成为石窟寺保护长期面临的难题和挑战。在这份学术报告中,谌文武基于对甘肃省石窟寺赋存环境和病害特征的梳理和分析,以甘肃省干旱环境砂砾岩石窟——榆林窟,湿润环境砂岩石窟——北石窟寺和库岸环境砂砾岩石窟——天梯山石窟为典型代表,通过现场调查、长期监测、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分析典型石窟水害的特征、围岩水层分布与变化特征,揭示了典型石窟渗水机制,提出了不同环境石窟寺的水害防治措施并对其效果进行了评价,以期为类似石窟寺的渗水病害防治措施提供借鉴。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丽慧将在论坛上作题为《层状岩体跨尺度结构与力学特性及其对砂岩石窟保护的启示意义》的学术报告。李丽慧介绍,在砂岩与页岩等层状岩体中,从宏观到微观尺度,常发育丰富的纹层即为尺度纹层,不同纹层表现出颜色、矿物组分、结构及力学性质的显著差异。在砂岩石窟中,受长期风化营力作用,粉末状的脱落→片状剥落→层状剥落→板状脱落→顶板坍塌这一跨尺度的破坏模式普遍存在,这一破坏演化过程恰恰受控于砂岩中纹层的发育规律。李丽慧发现,目前业内对多尺度纹层和对砂岩石窟破坏模式的控制作用认识不够,以至于对石窟岩体劣化机理认识不明,使得我国应对石窟岩体风化、渗水、结构失稳等病害关键保护技术尚未突破。李丽慧在研究中首次发现了页岩纹层厚度具有分形特征,她结合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建立了页岩跨尺度结构模型,实现了从米级到微米级全尺度下的页岩精细结构模型刻画;通过微米压痕联合大面积矿物扫描,建立了纹层弹性模量与矿物之间函数关系,实现了层状岩体弹性模量的跨尺度表达。李丽慧说,这一研究成果对于砂岩石窟的保护具有两方面的启示意义:一方面给出了精细刻画砂岩石窟岩体跨尺度结构与力学特性的方法,据此可使得石窟寺的精细化勘察得以实现。基于该方法所建立的三维精细化模型的稳定性计算结果更为精确,其跨尺度力学参数的获取方法也可以实现最小程度的扰动文物本体。另一方面,对砂岩石窟多尺度纹层发育规律的认识,可以进一步揭示砂岩石窟的劣化机理及多尺度破坏模式的成因机制,从而提出适宜的微观、细观和宏观多尺度协同精准防控方法,为砂岩石窟预防性保护提供科技支撑。在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上,李丽慧将对研究成果作详细说明,期待与同行碰撞智慧。

  在建设国际文旅名城的大足举办,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属实充满“国际范”。本次,来自挪威、英国、日本、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尼泊尔等多国的数十位考古学者、文保专家跨越山海而来。他们将直面各国石窟寺保护中遇到的共性难题,与中国同行们交流探讨。对于他们而言,大足之行有着许多令人无限向往的因由。

  “非常荣幸能够被邀请参加重庆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也很高兴能参观到壮观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万分期待!”来自挪威的经济学家塞西莉·史密斯·克里斯滕森是世界遗产促进会创始人,她对于充满惊喜发现的大足之行期待不已。作为一名经济学家、遗产和旅游专业人士,多年来她一直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公约》的实施,同时也参与了世界遗产可持续旅游项目。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出于对不可持续发展的担忧,塞西莉坚信,包括石窟寺在内的自然与文化遗址会成为变革的一剂强有力的催化剂,基于这一信念,她创立了世界遗产促进会。如今,在世界遗产促进会的支持下,一个新兴的、多样化的实践社区已经形成。塞西莉说,她在本次论坛上作《通过战略性游客管理提高适应能力》的主题演讲,论述旅游管理需要变革的原因,以及遗址和遗址管理机构在提高社区适应能力方面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我也希望可以参与讨论在气候变化和日益不可预测的复杂世界背景下,专业人士和专家可以做些什么这样的问题,和大家共同探索潜在的协同合作机会。”塞西莉相信大足之行会收获满满。

  阿富汗考古学者穆罕默德·阿里·胡赛尼·亚尔,在阿富汗信息和文化部考古研究所工作,长期研究世界文化遗产巴米扬遗址。他说,很高兴受邀参加这次重要的会议,得到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将于8月19日至21日在中国重庆大足召开的消息,兴奋异常,对于石窟寺保护来说,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对于巴米扬遗址保护亦然。亚尔说,在过去的18个月里,中国学者为设法保护巴米扬文化遗址,采取了诸多宝贵措施,他在向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提交的论文中也提到了这一点,希望能在本次论坛上和中国同行们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亚尔相信,中国举办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令人赞赏,其重要性有两点,首先,此次合作对于世界文化大有裨益。其次,对于当前严峻形势下的巴米扬遗址来说也是意义非凡,希望这次会议能够引起全球考古学家们对于保护这一重要人文建筑的极大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