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好! 欢迎来到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中国)官方网站

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电话:400-123-4567

您的位置: 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

无标题文档

发布日期:2023-10-21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安徽要在中国中部率先崛起,抢占先机,必须交通先行,向东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在中部崛起和向东发展两大战略构架下,安徽交通建设就是要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大跨越,当好全省奋力崛起的铺路人,当好向东发展的先行官。” 安徽省交通厅厅长宋卫平说,在过去的几年里,安徽省的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总量增长速度极快,交通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通达深度大幅提高,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主要航道和重点机场为骨架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在中国都处于相对领先地位。

  2006年初确定的安徽省“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已经明确提出,未来五年安徽全省公路水路建设将完成投资1040亿元左右;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500公里以上;完成国省道干线万公里;全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到5600公里以上,港口吞吐能力达到2.8亿吨。

  饱受路桥阻隔的安徽人深深意识到,要想在经济上实现腾飞,首先就要多修路、多造桥,改变安徽落后的交通面貌。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中国尚处于“要不要修建高速公路”的争论时,安徽省勇当先锋,全线开工兴建安徽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合宁高速公路。1991年,合宁高速建成通车,打通了安徽省通往东部沿海地区的快速通道。

  合宁高速之后,筑路架桥,打造高速安徽,构建高速交通网络,安徽的步伐越来越快。先后建设了合巢芜、高界、合徐、合安等多条高速公路项目,全省基本形成东西、南北贯通的“十”字型高速公路骨架网络。

  2003年12月,合徐高速公路北段建成通车,基本实现了省内主要城市之间“一日往返”的高速交通目标,安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000公里大关,位居中国第十二位。2006年6月,由安徽省高速公路总公司负责建设的六潜高速公路正式开工建设,这是大别山老区的第一条高速公路,也是安徽省目前总投资最多、建设难度最大的一条高速公路。

  与此同时,最新的《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对安徽交通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密、联网、扩容、提速”,形成承东启西、贯通南北、高效便捷的高速公路网。加速推进高速公路“向东发展”,实现与长三角地区的“无缝对接”,与周边省份的6个省会城市、19个地级市连接成网;加速推进合肥及16个省辖市、区域城市、交通枢纽城市间高速公路以及县城连接线建设,使高速公路与重要港口、铁路、机场和重要旅游景区紧密相接。

  2004年6月,作为国家高速公路7918网北京-台北高速公路和国家重点干线天津-汕尾公路组成部分的铜汤高速公路开工建设;紧随其后,沿江高速公路(国家高速公路7918网上海至重庆公路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工建设,成为安徽省实施“两点一线”线济战略和开发沿江旅游经济的两个重大建设工程。

  曾几何时,驱车在安徽境内,道路狭窄尚在其次,长江流径安徽境内八百里,却没有一座长江大桥。从合肥去黄山,不是轮渡安庆奔黄山,就是从芜湖过渡绕道去黄山,短短三百里路程,折腾起来就是整天。

  如今铜陵、芜湖、安庆长江大桥相继飞架大江南北,到五年之后,八百里皖江将有7座大桥。一个以高速公路为骨架,以国道干线为支撑,农村公路为基础的综合交通网络已在安徽基本形成,干支相连,纵横交织,高速公路与水路、铁路、航空衔接有序,南北6小时,东西3小时过境。长期跑长途的贩运司机陈师傅最大的感受就是:“安徽变小了!”。路越修越好,他们的收入也就水涨船高了。

  不仅高速公路越修越长,汽车越跑越快。随着安徽省不断强化“交通建设也是经济发展主战场”理念,体制机制的创新,带来了高速公路的全新运作模式,也使高速公路建设融入了更多先进的文化理念。

  在这方面,铜汤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就是一个好案例。铜汤高速公路是安徽省第二条世行公路项目,也是安徽省第一条山区高速公路,具有位置特殊,环保要求高,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等特点。工程立项建设之后,从移民安置、招投标到计量支付、工程变更等,都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程序规范。 针对铜汤高速公路途经风景名胜旅游区的现况,该工程打出“生态环保路”品牌,设计中尽量减少环境破坏,保留原貌,恢复的目标也是自然化、乡土化和荒野化,如铜陵段体现青铜文化、池州段体现佛教文化、黄山段体现徽文化,将铜汤高速公路建成“源于自然,融入自然”的生态路。

  对于铜汤高速公路的这项创新,宋卫平厅长认为:“和谐建设要有生态概念,还要有文化概念。打造和谐交通,不能缺少生态交通,也不能缺乏文化交通。高速公路建设,我们投入很冷静,讲的更是高标准、严要求,科学合理。”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全省有四十多个县在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山道湾湾,村路不通,曾隔断过多少农民的致富冲动。“要想富,先修路”,这句在许多农村喊了多年的顺口溜,却曾成为多少生活在偏远山村农民的一声叹息!

  进入2006年,全面实施公路“村村通”工程终于在安徽省全面拉开。按照安徽省政府的计划,“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将投资150亿元以上,以实施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工程为重点,与江淮分水岭地区、行蓄洪区、商品粮基地、旅游、民族乡、艾滋病重点村的道路建设相结合,计划建设农村水泥(沥青)路6万公里,新建农村客运站1000个,候车厅和招呼站11000个,渡改桥500座。

  但是,修路是一门“综合科学”,一方面,农村公路建设点多、面广、项目小、里程短,工作难度大;另一方面,资金筹集,规划制定,发动群众,质量控制,管理养护,件件都要抓到位,每手都不能软。

  面对重重困难,宋卫平厅长的态度十分坚决。他认为,农村公路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硬指标。再大的困难,再多的问题,都要创造条件,开阔思路。如果条件不成熟,可以通过局部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全面展开。 2005年,安徽省交通厅在全省选择了凤台、无为、长丰等10个县,率先试点“村村通”建设工程。配合试点,相关规划与配套政策相继推进。

  为了避免以往农村公路建设中出现的多头申报、重复申报、虚假申报等现象,此次农村公路建设,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行规划先行。省交通厅首先通过GPS卫星定位系统,建立了全省农村公路数据库和电子地图。在安排年度计划时,无论是报国家计划,还是报省级计划,都应在GPS测量确认的项目中选择;省里计划只下达规模,具体项目由各市确定上报。各地应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轻重缓急、群众自愿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在总量、规模、标准和时间安排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 “十一五”期间,国家安排45亿补助安徽省实施“村村通”工程,但这远远不够6万公里农村水泥(沥青)路所需资金。那么怎么办?安徽省政府通过成立农村公路投资中心,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40亿元的合同,成为中国第一家使用开行资金用于通村公路建设的省份。

  与此同时,发动各市县开动脑筋,创新思路,通过财政投入、转移支付、土地收益、以奖代补、融资等途径加大投入。合肥市筹资补助每公里达到8万元,所属县每公里达到4-5万元;传统农业大市滁州市市、县每公里分别补助4万元和3万元;国家级贫困县利辛县打开筹资思路,从实施林权改革入手,采取“以树换路”的方式,集中拍卖、拍租国有和集体林地一定时期的林木,所得资金专项用于农村公路建设;风台县根据乡情,分别给予4万、5万、6万的补助资金;老区金寨县将库区、老区、扶贫、以工代赈等各项政策性资金以奖代补,按3万元/公里进行配套等,有效地缓解了建设资金的压力。

  谁都知道“村村通”工程资金来之不易。为了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必须建立严格的资金筹集、拨付、管理、审计、处罚等系列制度,加倍珍惜利用。在试点过程中,安徽省成立了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每年召开农村公路建设工作会议,定期召开例会,听取汇报,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大问题。并先后出台了《安徽省县乡公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安徽省农村公路资金审计办法》等十多个规范性文件,定期不定期组织督查、检查、抽查、巡查、暗访等,确保“村村通”工程顺利实施。 道路通,百业兴。仅2006年1至6月,安徽省共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18.8亿元。不断延伸、加密的乡村路,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兄弟走上坦途。长丰县吴山镇的一位村民说:“路修好了,我们种的西瓜、草霉、蔬菜都有经纪人来预定,运得及时,价格就高了一些。”凤阳县武店镇的鲜枣和没通路相比,买上了好价钱,村民的收入出显著提高了。

  凤台县是安徽省沿淮淮北唯一的“村村通”工程试点县。这里原是个洪涝灾害频发的地方,淮河治理之后,凤台经济迅速发展,如今已跃入安徽十强县行列。

  2005年7月,凤台县启动“村村通”工程,由于把农村道路建设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从健全管理机制入手,建立政府督查、部门指导、专业管理、群众监督的工作体系,确保了“村村通”工作顺利进行。

  至2006年4月底一期工程竣工,全县60%的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目标,极大方便了农村运输和村民出行,活跃了当地农村经济。目前二期工程招投标已经开始,计划10月底全部完成“村村通” 水泥路工作任务。

  作为安徽省的一个样本,凤台县“村村通”建设工程很有特点。据凤台县交通局局长李平介绍,针对境内湖多河多,修柏油路易损坏的实际,凤台县委、县政府决定加大财政补偿力度,提出高惠民标准,“宁愿多拿出点钱,也要一次投入,让村村全部通上水泥路。”

  按照规划,凤台县有16个乡镇236个村中需修建168条共425公里连接省道或县道的水泥路,其混凝土硬路面的宽度为3.5米,厚度为18厘米,同时两边各包0.75米的路肩,当时预计总造价为8000余万元,每公里约需19万元。扣除国家每公里补助10万外,剩下的9万元都必须自筹资金!

  根据凤台县委、县政府的决定,将各个乡镇按经济发展状况分为好、中、差三个方阵,分别给予4万、5万、6万的标准由县财政补贴,不足部分采取乡镇财政拿一点、村积累拿一点、“一事一议”筹一点、发动群众捐一点、农民出工筹劳支持一点的“五个一点”法进行筹集。

  由于县财政拿出大头,县几大班子带头捐款,带动了社会各方踊跃参加捐款活动。整个捐资活动,一次性捐款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家有70多人,千元以上的个人不在少数。全县共收到个人捐资400多万元,相当于为“村村通”工程每公里出资1万元。这些捐资,连同县、乡出资,都打入县工程指挥部的专门账户,专款专用,严格管理。同时将“村村通”工程建设列入乡镇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范围,实行一票否决制。

  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凤台县还发动群众参与监督,每个村抽调2-3人担任义务监督员,通过集中培训后持证上岗,对工程进度和质量进行监督。凤台县羊店乡的一位王姓老大爷是村里道路建设的监督员。村里有50米长的一段路因为修路时车辆停靠,路面不太平整影响美观,就是在他们这批监督员的监管下重新修建的。他说:“宋厅长支持我们,所以我们就有了底气。”

  据李平局长介绍,凤台试点期间,宋卫平厅长先后四次深入凤台实地调研,多次与这些义务监督员接触。今年8月9日,安徽省副省长黄海嵩到凤台调研农村公路建设时,也特意与杨村乡“村村通”水泥路监督员会面交谈。

  安徽省境内河流众多,水运资源丰富,长江、淮河干线公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镶嵌于江淮之间,均有良好的通航条件。

  据宋卫平厅长介绍,安徽省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居中国第八位,其中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居中国第五位。全省有17个港口,港口总吞吐能力达到2亿吨,居中国第3位。2005年实际完成货物吞吐量1。46亿吨,为中部地区沿江四省第一。沿江初步形成了以芜湖裕溪口为主的煤炭、以安庆石化为主的油品、以海螺为主的水泥、以马钢和铜陵有色为主的金属矿石、以芜湖朱家桥为主的集装箱等专业化运输格局,外轮可以进入安徽所有临江城市和淮河沿岸的港口城市。

  马鞍山港始建于1958年,有着47年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以服务于地区钢铁、电力和建材业为主的综合性港口,具有浓厚的工业港色彩,港口有大型钢铁企业--马钢铁路专用线月,安徽省对马鞍山港务管理局整体改制,在政企分开、政资分离的基础上进行增资扩股,组建了马鞍山港口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体制改革使马鞍山港突破了制约岸线开发的瓶颈。依据现代企业制度,马鞍山港正在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建设节约型港口、效益港口、和谐港口,预计“十一五”末港口通过能力突破3000万吨,经济指标达中国内河港口先进水平。

  芜湖港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老港,早在春秋时代青弋江清水镇一带就有鸠兹港,明朝中叶,码头逐渐向长江沿岸扩展、1876年,芜湖辟为通商口岸。如今芜湖港已成为安徽省境内长江水路第一大港,亦是长江下游物资集散的重要港口之一。

  “十一五”期间,芜湖航运的重点是实施“1368”工程:“1”即一条运河----芜申运河工程;“3”即十一·五期末全市水上运力载重吨达300万吨;“6”即6个重点港口建设项目(朱家桥10万TEU集装箱专用码头工程,裕溪口配煤码头工程,西江汽车滚装码头工程,海螺繁昌繁阳水泥专用码头工程,危险品港区建设工程,庆大圩港区建设工程);“8”即“十一·五”期末芜湖港口年吞吐量达到8000万吨,争取达到亿吨大港。 宋卫平厅长介绍,以马鞍山港和芜湖港为龙头,“十一五”期间,安徽省交通厅将启动江河水运跨越工程,以七省二市合力建设长江黄金水道为契机,加速推进安徽“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转变。

  与此同时,一个更为宏伟的交通规划布局正在拉开帷幕,安徽省将通过水运、陆运、航空等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完善综合运输体系,提高运输效率和效益,建立起良好通畅的交通平台;通过水、陆、空“路路通”,实现与长三角地区真正意思的“无缝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