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好! 欢迎来到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中国)官方网站

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电话:400-123-4567

您的位置: 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揭秘天花板级高技能人才故事

发布日期:2023-10-25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8月15日,距离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还有30天。记者走进先进制造研发及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在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中建钢构天津有限公司,实地探访选手备赛情况,揭秘“海河工匠”“大师工作室”这些天花板级的高技能人才的故事。

  中建钢构天津有限公司拥有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钢结构制造基地,目前有产业工人1200余人,制造年产能超过120万吨。例如北京第一高楼中国尊、天津第一高楼117大厦、多届达沃斯论坛主会场天津梅江会展中心、国家级综合性海洋博物馆天津国家海洋博物馆等,世界规模最大的单体机场航站楼北京大兴机场、亚洲最大的高铁站雄安高铁站等著名项目,都是中建钢构的产品。

  据介绍,中建钢构高度重视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在市人社局和区人社局的指导下,坚持落实天津市“海河工匠”建设政策,着力建设和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产、学、研、训、赛“五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为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缓解用工和就业结构性矛盾,提供了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2019年获批天津市首批“海河工匠”企业培训中心、公共实训基地;2020年获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22年作为天津市“产改”试点企业,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培养了李朋朋、吕永东、王赛、黄艳龙、赵建军等国家级技术能手和一大批优秀的工匠人才,其中李朋朋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第四届“海河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入选中央企业“大国工匠”培养计划。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中建钢构天津有限公司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公司发展。

  中建钢构作为世赛选拔项目建筑金属构造赛项和国赛精选项目机器人焊接技术赛项的保障单位,也是两个赛项的天津市集训基地。截至目前,两个赛项集训选手经历了层层筛选,已经确定了各1名正式选手代表天津去冲刺决赛。机器人焊接技术由“海河工匠”李朋朋担任教练组长,建筑金属构造由天津市技术能手陈旭担任教练组长。

  机器人焊接训练场地里,戴着护眼镜的选手正在加紧训练,操作台上不时飞溅起一道道红色电弧光,操作间被一圈红色透明隔板围住,教练组长李朋朋告诉记者,这是为了保护观看者的眼睛不被灼伤。

  说话间,李朋朋走进操作间耐心对备赛选手进行指导,手把手进行示范。最近一段时间已进入冲刺阶段,距离比赛越近,训练的强度就越要加大,目前他要求备赛选手每天的训练时间保障在10小时以上。

  今年35岁的李朋朋是80后,在中建钢构天津有限公司企业培训中心担任首席讲师、焊培中心主任一职。虽然年纪不大,却已经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先后获得“海河工匠”、天津工会代表、“钢结构行业焊接状元”、“全国工程建设系统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金牌技师”等荣誉,2022年入选第二批 “大国工匠”培养支持计划。

  发挥“工匠人”传帮带作用,李朋朋每年培训焊工超千人次,焊接机器人操作人才150余名。目前,他带出的一大批技能骨干均成为重点建设项目“顶梁柱”。王赛、黄艳龙、郝连超、刘鑫星等三十余名产业工人先后在省市级、国家级焊接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分别荣获“全国技术能手”“行业技术能手”“省(市)级技术能手”“金牌工匠”等荣誉,为产业发展、制造业强国战略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天津港有一间“大师工作室”,44岁的成卫东是这里的主人,在拖车这一领域,成卫东已经是行业中的天花板人物。

  工作25年来,成卫东驾驶着拖车,循环往返于码头货场之间,累计行驶了30多万公里。长约20米、宽3米的庞大拖车在他的操控下,没有一丝卡顿,甚至还非常具有美感。

  在拖车这一领域,成卫东发明了拖车“快”“准”“稳”工作法,工作效率提高了16.7%。他练就的左右脚都能熟练驾驶拖车的技术至今无人能及,成为名副其实的“拖车王”。

  2015年7月,“成卫东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成立,现有成员20余人,其中包含技能大师2名、全国劳动模范1名、天津市劳动模范4名、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5名,拥有高级技术等级(职称)成员10名。

  2021年,天津港全球首个“智慧零碳”码头正式投产运营,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其中,最亮眼的就是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成卫东也接到了一项特殊的任务,就是给机器人当“师傅”,当好人工智能的“训练师”。

  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的外形,与他日常开的拖车差不多,是“智慧零碳”码头众多高科技的集中体现。它能够自动实现厘米级的精准定位,而且能够不知疲倦地保持全天候最佳作业状态。

  虽然这个“徒弟”的天赋很高,但是在成卫东眼中,它还缺少点“灵气”。到了码头货场,什么时候该减速、什么时候该变道、如何选择最佳的行车路线,很显然,这个机器人还是一个“门外汉”。这个时候,成卫东的“操作法”再次派上用场,他和程序员一起,把他多年研究的40多个动作要素经过翻译,写成一道道指令、编入一个个程序,将操作经验数据化、标准化。经过反复测试,他的这些“徒弟”实现了新的突破,变得身手矫捷。

  此外,成卫东还和技术人员一起,重点解决了智能水平运输机器人在作业中自动充电、自动避让、自动停靠等棘手问题,为先进的智能系统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让无人化的机械设备作业效率进一步提升。

  几年来,成卫东带领工作室团队成员开展了技术创新150余项,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2800余万元,38项创新项目获得国家专利。(津云新闻编辑刘颖)